政法院校新文科建設的探索與實踐
西南政法大學黨委常委、副校長王懷勇
王懷勇以《政法院校新文科建設的探索與實踐》為題作專題報告。他在報告中分析了政法院校新文科建設的背景和現狀,并聚焦西南政法大學新文科建設的探索、政法院校推進新文科建設的思考進行了探討。
一、政法院校新文科建設的背景與現狀
政法院校的新文科建設與文科教育整體的發展密切相關。當前我國新文科建設進入了2.0階段,新時代對政法院校的法學新文科建設也有了更加明確的要求。圍繞各大政法院校新文科建設的探索,政法院校還存在法學與工科學科專業的深度融合有待加強,科技賦能法學教育教學的程度有待加強,法學教育的實踐程度有待加強三方面不足。
二、西南政法大學新文科建設的探索
西南政法大學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學府,是改革開放后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首批重點大學,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,辦學時間最早、培養法治人才最多、招生規模最大的政法院校。近年來立足學校辦學的特色和優勢,深化學科的交叉融合,優化課程體系的建設,強化創新實踐,轉化協同培養的成效,扎實推進了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,主要聚焦四個方面推進新文科建設。
一是革新培養理念,構建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體系。積極打造拔尖創新人才的試驗田,緊跟“一帶一路”建設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、數字經濟等國家重大戰略,設立涉外法治、科技法學、法律金融、法律審計等校級拔尖班,實行“小班化+導師制”培養,配套專項經費和推免指標傾斜。依托政法院校唯一的國家安全學博士學位點,面向海外利益保護、海外利益安全,開辦全國首個海外利益保護實驗班,設立全國首個海外利益安全本科專業,打造全國規模最大的“法學+”人才培養項目集群。
二是強調課程育人,重塑精課體系。打造“五類金課”矩陣,實施“西政金課行動”,建成國家級法學一流課程15門,數量位居全國首位。打造“習近平法治思想大講壇”,聯合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常態化開展庭審進校園,開設《庭審技能實訓》《模擬聯合國實訓》等61門項目制課程,打造校外實踐課程。上線AI智能教學助手“西小政”,引入AI課程資源庫。
三是聚焦學術信念,夯實學生的學術根基。實施“毓秀學術成長計劃”,面對全校的本科生開展了系統化、科學化的學術訓練,舉辦“新苗學術沙龍”活動,扎實推進了“博雅菁英計劃”,實施“篤行”社會實踐項目。
四是整合優勢資源,深化產教協同。構建政產學研用共同體,設立了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,與最高人民法院、柬埔寨司法部等34家單位共建全國規模最大的中國-東盟法律人才培養基地。做優做強產教融合專業群、現代產業學院等產教融合項目,與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聯合建設涉外法治專業群、智慧司法專業群。
三、政法院校推進新文科建設的思考
政法院校進一步推進新文科建設,要堅持需求導向,精準地對接國家和地方戰略,強化交叉融合,打破傳統學科的專業壁壘,深化協同育人,激活多元主體的功能,擁抱科技的變革,創新教育的形態。
唯有堅持守正創新、深化產教融合、強化數字賦能,才能培養出下得去、用得上、留得住的高素質人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