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智馭AI”——光電學科“訓AI促學”能力培養范式創新與實踐
程孟凡
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教授
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,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的融合已成為全球教育界的共識與趨勢,正深刻重塑高等教育格局。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《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(2024—2035年)》,明確提出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,要求面向數字經濟和未來產業發展加強課程體系改革、優化學科專業設置,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。在此背景下,華中科技大學依托自身人工智能科研和學科優勢,全面落實AI教育與賦能行動計劃,推進課程、專業、教法等全要素改革,光電信息學院開展“智馭AI”——光電學科“訓AI促學”能力培養范式創新與實踐,探索AI賦能教育新生態新路徑。
在AI賦能教育的推進過程中,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。AI雖功能強大,但在教學中的應用路徑尚不明確;其存在的“幻覺”問題可能導致學生獲取錯誤信息;同時,還面臨威脅人類自主性與能動性等風險,如學生依賴AI完成作業、教師被動使用AI教學。對于光電學科教學而言,核心挑戰在于如何超越對“標準答案”的追求,以反思、批判、過程性為導向,培養學生解決工程和科學問題的創新能力,要求學生學會批判性看待生成式AI的輸出結論,通過自主反思形成獨立創新思路,并以循證實踐檢驗能力,實現與AI的高效協同。
基于上述背景與挑戰,華中科技大學光電信息學院在“智馭AI”實踐中,參考建構主義學習為核心的理念思路,構建“設計-實踐-反思”的教學迭代循環,實現學生能力達成。打造了多智能體架構的“智馭AI”智能體創新平臺,涵蓋底層的云端算力集群,以及教師端的智能任務創建與管理、學生訓練過程監測、智能體對比測評與反饋等功能,和學生端的專屬智能體持續訓練優化、多任務調用與共享等模塊。
在教學場景設計中,以學生為主體和中心,AI輔助完成基礎、高階、創新三個層次的學習任務。幫助學生掌握核心技能并調試AI問答錯誤;鍛煉學生復雜思維與分析能力;培養學生創造力與獨創性。典型案例中,如音頻信號的變換域分離任務,AI首次給出的設計思路常存在偏差,學生需結合課程知識指出錯誤并引導AI迭代優化,最終通過循證檢驗完成任務,提交的成果需具備邏輯、過程與驗證支撐。此外,還融入真實科研項目作為創新任務,強化學生自主探究能力。
持續改進方面,將進一步加強AI賦能的教學評估體系,探索學習過程分析與創新能力評價融合的形成性評價方法。形成可復制的工科教育智能化方案,推動人才培養轉型,促使學生從“光電知識接受者”轉變為“創新實踐者”,提升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,培養適應智能時代的科研和工程人才。
(本文系作者在第五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同期活動“生成式人工智能驅動的高等教育教學模式創新”上的報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