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“高起點、高標準、高效能”推動中外合作辦學高質量發展
王堯
北京郵電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
中外合作辦學應以高起點謀劃、高標準引進和高效能運行推動高質量發展,通過資源整合與創新融合,實現人才培養、學科建設與國際交流的全面提升。
一、高起點謀劃,踐行合作辦學的初心使命
中外合作辦學不僅是人才培養的切口,更是推動學科建設、科研創新和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。北京郵電大學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,在頂層設計中明確辦學目標和戰略定位,將合作辦學與國家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緊密結合,實現教育資源的本土化與國際化相融合。
二、高標準引進,筑牢合作辦學發展強動能
在合作高校選擇上,北京郵電大學提出“三維篩選、四鏈融合、五維賦能”的框架。
三維篩選:兼顧質量價值(排名與聲譽)、戰略價值(學科互補)、發展價值(可持續合作)。
四鏈融合:注重教育鏈、人才鏈、創新鏈和產業鏈的銜接,服務國家科技與人才戰略。
五維賦能:通過引入優質師資、共建一流學科、聯合科研創新和課程迭代改革,推動合作辦學由“相加”走向“相融”,形成溢出效應。
三、高效能運行,提高合作辦學國際引領性
自2004年起,北京郵電大學與瑪麗女王大學合作成立國際學院,率先提出“4+0”模式,探索“不出國的留學”路徑。二十年來,合作形成了兩校三地(北京、海南、倫敦)辦學格局,并通過英國QA評估、工程技術學會認證等雙重質量保障,確保中英雙方標準的同時兼顧中國教育部要求。
目前合作已累計培養逾萬名學生,畢業生深造率約80%,其中進入QS前50高校比例逐年上升;40%以上的學生在英國獲得一等榮譽學位,遠高于英方平均水平。學生在創新創業競賽中亦屢獲佳績,顯示出合作辦學在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人才方面的成效。
在智能化與數字化背景下,北京郵電大學依托“無邊界大學”理念,建設遠程實驗與資源共享平臺,實現兩校三地學生共上一堂課、共研一項課題。學校還推出智能教育平臺和AI編程教學工具,推動個性化學習與能力培養。
同時,北京郵電大學通過“看見中國”文化科技融合展等項目,將中國文化以沉浸式方式推向世界,為中外合作辦學注入文化傳播的新內涵。
北京郵電大學將不忘育人初心,牢記責任使命;抓住發展機遇,高位謀劃定向;堅持質量根基,深度融合創新;夯實辦學主體,鑄就強國樂章!
(本文系作者在第五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同期活動“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學術活動”上的報告)